影剧资源 国外资讯 阿勒泰,我的启示之旅

阿勒泰,我的启示之旅

近期,一部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网络剧《我的阿勒泰》,不仅在网络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套的黄金时段播出,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堪称荧幕上的佳作。

体量:中篇的复兴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体量的不同划分,如短篇(1—2集)、中篇(3—8集)和长篇(9集以上),各自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共同丰富了中国电视剧的创作领域。它们相互补充,彰显了中国电视剧在反映生活、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方面的深度与广度。在电视剧的辉煌历史中,我们见证了如《秋白之死》、《希波克拉底誓言》等短篇的经典之作,也欣赏了《寻找回来的世界》、《党员二愣妈》等中篇的杰出代表,以及《长征》、《人世间》等长篇的杰作。这正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一大特色,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必然结果。

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和题材的多样性,决定了作品体量的选择。正如小说创作中短篇、中篇、长篇的并存,电视剧创作也形成了与之相应的体量。观众的多元化需求和审美偏好,也使得短篇、中篇和长篇各自找到了其特定的观众群体。在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许多忙碌的观众更倾向于在有限的休闲时间内,享受短篇或中篇电视剧带来的完整体验。

然而,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如广告收入和投入产出比等因素,导致短篇和中篇电视剧的创作在过去十余年逐渐减少,甚至在某些重要奖项的评选中几乎缺席。尽管有关部门和评论界不断呼吁改变这一现象,但效果并不明显。

《我的阿勒泰》的问世,如同一股清流,让我们看到了中篇电视剧的复苏。去年的《我们这十年》和前年的《功勋》也曾让短篇电视剧焕发新生。如今,《我的阿勒泰》的热播,再次证明了中篇电视剧的生命力,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这种现象的意义重大。正如自然界中物种的缺失对人类和世界都是不幸的,电视剧领域中短篇和中篇的缺失同样不是好事。《我的阿勒泰》、《我们这十年》和《功勋》的热播,向我们展示了符合人民需求、时代需求以及文艺创作多样性和深度的创作方向。

风格:散文的韵味,诗意的永恒

长期以来,电视剧创作强调戏剧性、情节性和故事化,这自然有其合理之处。《我的阿勒泰》虽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新疆阿勒泰的汉族和哈萨克族之间的独特故事,但它并没有过分强调戏剧性和情节性,而是保持了原著的散文风格。这是一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散文审美思维与现代审美相融合的创新之作,也是中国主流电视剧创作传的延续和发展。

在荧屏上,许多电视剧以情节性、快节奏和重刺激为卖点,主要通过视听语言刺激观众的生理感官,以获取快感和收视率。然而,这种快感是否能够转化为精神上的美感,却鲜有人问津。《我的阿勒泰》则不同,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散文诗化传统,如《南行记》等作品的优秀传统。它从散文原著中提炼情节,聚焦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灵轨迹,以慢节奏的散文诗化风格讲述故事,表达情感,通过视听语言触动观众的心灵,升华为精神上的美感。这种文化具有化人的力量,这种艺术能够滋养心灵。对于提升公众的审美能力和鉴赏修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道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我的阿勒泰》的成功再次证明了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艺创作的道路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只有一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无论是从文学到电视剧的转变,还是李娟、滕丛丛以及主演、周依然、于适等人的创作实践,都坚守了这一道路和真理。李娟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教育水平和个人追求,都成为了她创作的动力。她的母亲、恋人、奶奶以及阿勒泰的各族人民和自然风光,都成为了她创作的源泉。再加上自学文学的丰富知识,她的成才之路和《我的阿勒泰》的诞生,是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结果,与那些追求商业利益、忽视艺术价值的创作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我的阿勒泰》成功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自然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主题。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如需进一步交流,欢迎联系我们

别忘了点击“在看”,保持联系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ochou.com/news/2349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