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过后,一部改编自《晋书》和《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周处除三害”古典传说故事的中国台湾地区电影《周处除三害》上映,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轰动。影评人许金晶观影后表示,影片对于善与恶、暴力与和平、规则与越轨等二元关系的对立与转化进行了深入思考,使得其在极其炫目与触目惊心的暴力美学呈现之外,具备了极强的人文关怀与思想深度。
从科幻电影《沙丘》《沙丘2》到国内资深艺术电影导演王超的新作《孔秀》,从刚刚拿到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的越剧演员何赛飞主演的电影《追月》到新锐青年导演顾晓刚的电影《草木人间》……三月份国内院线电影的精彩纷呈与丰富多元程度,实在让人惊喜。而开启这个“黄金档”三月的电影佳作之一,就是于3月1日公映、荣获金马奖多项提名的中国台湾地区电影《周处除三害》。
顾名思义,《周处除三害》是根据《晋书》和《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周处除三害”的古典传说故事改编而成,这也是继多年前李珞导演的电影《唐皇游地府》之后、华语电影界涌现出的又一部根据古典名著故事改编而成的精彩电影。尽管顶着暴力犯罪类型片的帽子,影片的内核,还是传递延续《血观音》等中国台湾地区电影佳作一脉的尖锐现实主义批判与思考。影片之于善与恶、暴力与和平、规则与越轨等二元关系对立与转化的思考,使得其在极其炫目与触目惊心的暴力美学呈现之外,具备了极强的人文关怀与思想深度。这其中,最为值得一提的,就是影片的影像视听语言表达。
影片独特的语言表达,首先就体现在之于影片与片中主要人物的命名哲学上。影片的英文片名为“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猪、蛇和鸽子),这三种动物既指向佛教术语里的贪、嗔、痴“三怨”,也分别指向片中陈桂林、香港仔、林禄和这所谓“三害”。陈桂林的贪名与自满、香港仔的狡猾与阴险、林禄和的善于伪装,刚好与这三种动物的品性直接对应;而陈桂林佩戴的小猪图样的手表跟香港仔、林禄和身上各自的蛇与鸽子的纹身,进一步将这种对应性呈现无余。而一直追捕陈桂林的刑警队长,则被命名为“陈灰”,“陈灰”与“成灰”的谐音,又多少赋予了影片“一切皆空”的佛家哲学意味,这跟影片英文片名的意蕴指向是一脉相承的。
影片之于不同人物之间不对等权力关系的呈现,主要是借助于众多非常规的影像语言来呈现的。比如开头陈灰追捕陈桂林的那段惊心动魄的镜头呈现,最终终结于路口陈桂林摆脱了陈灰的追赶、成功逃脱。此时的路口刚好亮起了红灯,陈灰停下,而陈桂林傲然前行,这将警匪双方之于主流社会规则的不同态度清晰呈现。在陈桂林求拜关帝君、以寻求命运昭示之时,导演大量运用了俯拍陈桂林与仰拍关帝君的镜头语言,将这位凶狠的黑帮人物在个人未知命运之下的渺小与脆弱呈现无余。这种俯拍与仰拍的交织蒙太奇呈现,同样体现在香港仔与小美同框的镜头语言表达上,清楚道出了小美身不由己的被支配地位,也为香港仔被杀之后、小美跟陈桂林之间产生朴素情感的叙事埋下了伏笔。
影片最为精彩的反讽式叙事,体现在对林禄和主掌的澎湖某灵修中心日常生活的呈现上。一方面是陈桂林跟年轻妈妈口吐黑水与陈桂林居室的灰暗,另一方面则是以林禄和为画面中心的礼堂的无比明亮与气氛祥和。然而让人发指的是,这种明亮与祥和背后,却是给人下毒、谋人钱财、无情洗脑的种种算计与阴谋。在陈桂林发现事实的真相、试图制止林禄和的作恶举动时,林禄和鼓动的全体信徒,逼迫年轻妈妈杀死陈桂林。所有信徒身着素衣的平和与明亮,与突然之间在教主鼓动下面目狰狞、异口同声地喊出“杀”“杀”“杀”的场景,让观众直观体味到邪教之于普通人的精神控制程度,实在教人不寒而栗。
随后,陈桂林大难不死,到礼堂击毙了林禄和之后,身为林禄和“托儿”和情人的女子,仍然在歌唱着呼唤和平与爱的灵歌,让不明真相的信徒继续在自我感动中被集体蒙蔽。这个时候,影片耐人寻味地让本已决定离开的陈桂林返回礼堂,将执迷不悟的信徒们一一击毙。这种以暴制恶的方式,让人想起中国另一部古典名著《水浒传》里武松“血溅鸳鸯楼”的相关场景叙写。这种在极端视觉美学呈现背后、贯穿古典文学叙事与当代社会观察的书写视角,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影片为陈桂林除“三害”之后的命运,设定了一个主动自首、伏法赴死的结局。尽管在不少观众看来,这样的结局,相对于影片全场酣畅淋漓的暴力美学呈现来说,多少有“狗尾续貂”之嫌,但陈桂林赴死之前的一个场景设定,还是极其耐人寻味的。小美赶来为陈桂林剃须,而陈桂林也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奶奶留下的手表送给小美,在影片全场一直以络腮胡须视人的陈桂林,最终被他救赎过的女子剃去了所有胡须,面目洁净地慷慨赴死。这种“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意义指向,也跟“周处除三害”的原始文本故事之间,形成了完满的对照与呼应。桂林虽死,但他死前所为,已经足够为其一生,带来救赎。